河南華盛隆源電氣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:2024/5/11 18:03:35
2023年9月,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上首次提出了“加快論證和建設新型電網”。為積極貫徹落實黨中央戰略部署,2024年1月,國家電網有限公司第四屆職工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暨2024年工作會議提出“要打造數智化堅強電網”,即“以特高壓和超高壓為骨干網架,各級電網為有力支撐,以‘大云物移智鏈’等現代信息技術為驅動,以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為路徑,數智賦能賦效、電力算力融合、主配協調發展、結構堅強可靠,氣候彈性強、安全韌性強、調節柔性強、保障能力強的新型電網”,并要求整體謀劃、統籌推進。
打造數智化堅強電網是加快建設新型電網、推動構建新型電力系統、助力能源電力綠色低碳轉型、實現“雙碳”目標的創新實踐。在極端天氣多發頻發、高比例新能源接入的背景下,電力系統運行機理正面臨深刻變化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對供電安全可靠性的要求不斷提高,需要升級再塑電網的安全保障能力。堅強電網既是能源電力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前提,也是多種電網形態協調發展和實現供電保障的基礎。同時,立足“雙碳”目標的綠色轉型要求,以及在數字中國建設加快推進、數字化驅動生產方式變革的大背景下,加快數字化、智能化、綠色化發展成為新型電網建設的關鍵路徑。數智化不是傳統的“信息化、自動化、互動化”,而是要充分發揮數據要素價值,加強“大云物移智鏈”技術創新應用,實現電力算力融合發展,為電網高質量發展充分賦能賦效。
“堅強再塑”打造筋骨強韌的新型電網
新時期供需矛盾加劇,極端天氣多發頻發,高比例新能源的接入增加了系統安全風險,對供電質量和可靠性提出了更高要求。電網需要注重源網荷儲協同發展,多層級電網有機銜接,增強電網承載能力,提升防災抗災水平。
加快大電網骨干網架升級,可以提升能源電力供應保障能力。我國電力系統呈現出“源荷逆向分布”的特點,穩定運行面臨交直流混聯系統性風險、電源結構性矛盾,以及網源建設不協調的階段性困難。隨著以沙漠、戈壁、荒漠地區為重點的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和深遠海上風電基地建設加快,送端電源基地的自然條件更加復雜,網源協調難度加大。需要加強多維時空互補協調調度,結合多端柔性直流匯集組網技術,提高對弱送端大規模新能源匯集外送的適應性,并優化特高壓交流安全支撐網,提升受端直流安全承載能力,形成分層分區、柔性發展、適應性強的主干網架。
推動主配微貫通協同,有助于服務新能源高質量發展。受海量分布式新能源發電快速增長的影響,配網有源化、“潮汐式”供電模式帶來反向重過載等問題。需要合理構建縱向主配微分層、橫向差異化分群的形態格局,打造分層承載、分級校驗、多級協同的一體化樞紐平臺,實現分布式新能源、電動汽車、微電網、新型儲能、虛擬電廠等交互式多元主體友好接入、安全承載。要堅持量率統籌協同,就地就近平衡,因地制宜有序發展分布式電源,鼓勵具備自平衡、自安全、智能化、經濟性特征的分布式電源發展,并差異化配置儲能或購置共享儲能,提升網源協調能力。
提升電網防災抗災能力,應夯實電網本質安全的物質基礎。近年來,極端天氣多發頻發,水線北移、旱澇急轉、臺風北上等新挑戰增加防災抗災的難度,單一災害破壞力加重、各類災害疊加的風險增大,局部地區電網面臨更嚴峻的考驗。需要完善規劃設計,完善差異化設防標準,推進堅強局部電網建設,加強重要用戶“生命線”通道,提升自愈能力和應急搶修水平。加強與氣象部門的聯合研究,提高對氣候變化的認識,加強對微氣候的了解,通過差異化設防標準提高電網的氣候彈性和安全韌性。從源網荷儲各環節挖掘潛力,豐富靈活調節資源,提高電網的調節柔性和保障能力。
“剛柔并濟”構建智慧融合的新型電網
數字化、智能化、綠色化是未來電網發展的重要方向。通過“大云物移智鏈”等“軟”手段實現數智賦能,有效解決能源轉型過程中的系統平衡難、電力供應保障難、調控調節難等“硬”問題。
加快提升智能感知、決策和調控能力,支撐大電網升級和主配微協同發展。面對新能源與柔性負荷規模躍升形勢,需要加快電網數智化轉型,依托數字化、物聯網、人工智能等技術優化電網運行機制,推動電力算力深度融合,實現新能源的云管理、需求側的高效調動、系統調節資源的精準管控、局域自平衡以及大電網廣域超算協同。按照分層分區、安全高效原則,提升調度運行智能化水平,利用“云邊”交互和控制模式,增強電網就地平衡能力。
創新應用數字化智能化技術,打造智慧高效的運營服務新模式。加強電網數字呈現、仿真和決策,推進基于數據驅動的電網暫態穩定智能評估與預警,加快變電站和換流站運檢、輸電線路巡檢、配電運維智能化體系建設。對電力設備狀態數據、環境數據、歷史數據進行深度挖掘,實現電力設備的健康狀態綜合評價與診斷。利用智能機器人、智能無人機的圖象識別和自主學習等功能,代替人工進行高效資產運維,實現電力資產的全面監測、實時在線、科學管理和靈活智能運維。通過強化電網運行狀態、安全風險、故障隱患等方面的感知能力,增強電網自愈能力。通過新能源云平臺促進高效接入,推動新能源的有序友好發展。
全面升級跨系統協同能力,促進電網與各類基礎設施融合。面對極端天氣多發頻發的挑戰,需要加強電網的災害智能感知體系建設,提升氣象數據預測精度和分析深度,研判災害強度和持續時間,增強預控措施的實效性,深化新一代應急指揮系統應用,提升電力突發事件響應、處置效率。電網應主動與能源、交通、物流、通信、應急等系統互聯互通,加強空天地一體化感知體系建設。
推動創新鏈、產業鏈、價值鏈升級
以數智化堅強電網推動新型電力系統建設,構成現代化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組成,將有力推動能源電力的創新鏈、產業鏈和價值鏈升級。
充分發揮央企原創技術策源地的帶動作用。依托新型電力系統技術創新聯盟、數智化堅強電網建設,驅動源網荷儲全要素、發輸配用全環節技術升級。需要持續創新煤電清潔高效利用技術,加快突破高效率、低成本、高精度、強支撐的新能源發電技術,積極攻關氫能發電、小型核電、核聚變等前瞻性發電技術。創新先進輸配電、基礎材料器件和芯片、安全防御等技術。大力推動節能降碳和需求響應技術應用。優質高效推進抽水蓄能電站建設,積極創新應用混合式抽水蓄能、小型抽水蓄能、海水抽水蓄能技術,推動電化學儲能技術規模化商業應用和成本持續下降,推動高功率密度儲能商業化應用,探索規模化儲熱、氫儲能技術試點示范應用。
更好引領新型電力系統產業鏈的創新發展。通過堅強再塑和數智賦能賦效,驅動全環節產業鏈供應鏈升級,構建創新驅動、前瞻突破、活力迸發的新興產業發展格局。重點圍繞交直流骨干網架升級,帶動變壓器、套管、直流開關、大功率電力電子設備等產業鏈條發展。立足主配微協同和多元要素優化接入,帶動關口計量表、負荷感知控制、電動汽車與車網互動等產業鏈條發展。圍繞智能運檢,帶動電力物聯網技術、巡檢無人機主控芯片、三維可視化技術等產業鏈條發展。圍繞智能調度,帶動保護控制設備、自動化及安防設備、人工智能輔助決策等產業鏈條發展。
全力提升能源電力綠色低碳轉型的價值創造。樹牢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”理念,加強源網荷儲數碳協同互動,推動構建綠電、綠證、碳排放權交易等不同類型環境權益產品的銜接互認體系,提升跨領域跨能源品種的交互能力。通過數智化堅強電網建設,打造清潔能源輸送供應平臺、節能降碳能源服務平臺、綠色電力交易平臺和綠色能源產業帶動平臺,有力推動全社會生產生活方式綠色低碳轉型升級。